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13)
来源:未知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2-22 22:58

  张荣,男,1964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江苏淮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党校校长 ,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院长。

  1983年被动显示,张荣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京大学在职博士学位;2002年2月,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11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4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厅级);2013年10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17年7月,任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22年4月,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荣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在解决基础物理问题、攻克材料制备难题的基础上,他研制成功新型高性能紫外探测和固态光源器件,开拓高灵敏空天日盲紫外探测成像等应用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就,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25]他带领课题组突破了一批高质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制备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技术指标先进的一系列新材料和新型器件;建立了一系列氮化物半导体光电物理模型,填补了氮化物半导体基本物性参数空白,丰富发展了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物理知识;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光电器件,尤其是日盲紫外探测器和单光子紫外探测器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

  郑海荣,男,回族,1977年11月生于安徽长丰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劳特伯(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郑海荣于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连续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8月至2006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担任博士后、项目科学家;2007年9月回国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11年11月被任命为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至202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2016年7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4月被任命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2023年6月被任命为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海荣主要从事医学成像理论、电子学与信息处理研究及医疗仪器设备研发。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地面导航设备、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

  郑建华,1956年9月出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浙江宁波,信息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网络安全学院研究员。

  郑建华于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0月出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建华院士网络安全工作室揭牌仪式;2021年12月出席“山东院士之家”揭牌仪式。

  郑建华长期从事复杂信息系统分析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他对复杂信息系统分析领域的序列论、函数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复杂信息系统输出分析技术、系统模型解析理论和方法、系统参数还原技术研究中均取得了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复杂系统分析中多次发挥作用。

  郑婉华掺杂剂,1966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光电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郑婉华于1988年从山东大学光学系毕业,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就读;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表面反型层,担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加入中国;2001年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电子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担任副研究员;2003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婉华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半导体激光器研究。她最先向科技部建议在中国研究高性能光子晶体激光,并在中国国内率先突破激光激射,发展了从光子晶体能带调控、光子晶体激光结构设计、材料生长到芯片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在硅基光子晶体和激光产生研究方面尊龙新版人生就是博!,采用硅基纳米结构材料,实现高Q值的光子晶体微腔,首次在国际上采用硅基光子晶体宽带隙材料,实现可见光的锁模脉冲激射;在III-V族半导体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方面,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InP、GaAs基光子晶体面发射、边发射激光器的突破;在光子集成新技术方面,研制出中国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片键合、清洗系统;利用联合调控光子态和电子态获得高性能激光输出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低发散角光子晶体激光技术成功进行技术转移。

  郑耀宗,1939年2月9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中山,微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 、香港大学前校长。

  郑耀宗于1963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1967年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出任香港城市理工学院院长;1995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1996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9月在多方压力下辞去香港大学校长职务。

  郑耀宗长期以来对金属—氧化硅—硅(MOS)系统及其器件物理和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掺氯化氢硅氧化技术,解决了当时金属—氧化硅—硅(MOS)器件和集成电路阈值电压漂移、不能稳定工作的难题,使MOS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成品率提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MOS反型层载流子表面粗糙度散射理论,在MOS集成电路进入深亚微米阶段后,这一机理已成为决定MOS反型层载流子迁移率的主要因素,这是对MOS器件物理的一大发展。他是较早开展氮化硅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在深亚微米器件模型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

  郑有炓,1935年10月1日生于福建大田,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郑有炓1953年—195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57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198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有炓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他在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研究中,发展了生长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材料的光辐射加热方法和新技术。基于锗硅、Ⅲ族氮化物极化能带工程,发展了多种新器件。提出并实现了铁电体/氮化镓、铁磁体/半导体异质结构新体系。发现锗硅合金应变诱导有序化新结构,提出新模型。揭示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极化、二维电子气及其相关性质。观测到碲化镉/锑化铟异质结构二维电子气及占据子带规律,开拓II-VI/III-V族异质体系二维电子气研究领域。提出基于锗硅技术实现二氧化硅/硅界面量子限制硅纳米结构。他还领导创建了南京大学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

  郑志明,1953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志明于1987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2003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2003年至2004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2004年至2014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2014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2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 。

  郑志明长期从事空天信息安全与复杂信息系统等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的研究。创立了动力学密码——基于代数和动力学融合的密码分析原理和方法,突破空天信息安全高速、低耗、多模式等技术瓶颈,研制成功系列空天安全新装备并列装。面向复杂信息系统,创立了调控系统复杂性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全局扩散和数据准确分析的新计算模式,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