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之光的照耀下前行
来源:未知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5-19 01:14

  一个研究机构50年发展的历史,总是要经历很多风雨曲折,然而它也更多地充满了思想、文化和成就;一部几代人谱写的不断成长和壮大的历史,总是有很多的艰难困苦和感人的故事,然而它也更多地照亮了其未来的发展之路。电工所的50年也是如此,在这50年的历史中,电工所

  电工所于1958年在原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电力研究室的基础上在北京筹建,1963年正式成立的。建所初期,全所就紧紧围绕我国电力建设的需求和国防特种电工装备的需要开展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全国电力建设的需求放慢和国防建设任务的需要,研究方向逐渐调整为在开展传统的电力和电工方面的研究的同时,又开展国防特种电工装备的研究。1968年我所划归国防科委领导,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电火箭技术。70年代,研究所经历了回归科学院下放北京市重归科学院的循环。其间,我所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电工新技术方面的研究,陆续开辟了一些新学科(如计算机应用、太阳能利用等)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以来,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新型电力技术和电气交通等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可以看出,50年的发展历史中,电工所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思想,这就是“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的总体指导思想。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电工所人能够始终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来谋划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

  首先是电工所的科研性质决定了电工所人的性格,然后是电工所人的性格塑造了电工所人的文化。我所科研工作的技术性、系统集成性、攻关性很强,这就需要分工、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集中力量攻关的运行机制;其次,由于技术性和系统集成性强,科研任务的每一步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因为科研资金十分有限,现实没有给我们失败和重复的机会;第三,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科研人员就要经常去一些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地方长期出差,且要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攻关任务。

  这三种因素,对科研人员提出的直接要求就是“团结凝聚、勤奋求实”。几代电工所人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不断地塑造了电工所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使得电工所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并不断成长壮大。这种文化是电工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50年来,我所已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100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100余项。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前,我所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大型电机、高电压技术、电工测量仪器、电弧风洞技术、大型电感储能技术、电火箭技术、微特电机、特种电源、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床、超导磁体系统、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所又在大型电机蒸发冷却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技术、牵引供电及控制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推进技术、应用超导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形发生器及电子束曝光机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实用化的技术成果,并在生物电磁效应、微型电网、高温超导材料、太阳能热发电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为我国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资源勘探及科学仪器设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过去的成就,既是电工所人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也将是电工所人更加努力拼搏的强大动力和信心。

  电工所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不仅为研究所谋求战略发展提供了总体指导思想,营造了“团结凝聚、勤奋求实”的文化,也为电工所人更加努力拼搏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信心。这就是电工所50年历史所高高树起的明亮的灯塔,也正是这座灯塔照亮了电工所未来前进的道路。作为正在这条道路上结伴而行的年轻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当今的形势和挑战: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学科交叉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科技竞争也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能源和环境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在几代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打造电工所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能源与电力供应安全的重大需求,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电气交通技术领域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为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少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重大技术支撑。我们还将紧紧围绕电气科学与材料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等的交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促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